传统节日
更多 >历法文库
更多 >什么是阴历你真的了解吗
月亮盈亏的一个周期大约是二十九天半,而一个回归年的时间大概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,这样十二个月是三百五十四天半,比一个回归年少了大约十一天。因为阴阳无法协调,所以大多数单纯的阴历很早就被淘汰了,只剩
观今夜天象,知历法之事,漫谈古代天文历法教育的发展
也就是说,早在公元前613年,中国已经出现了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,这也是哈雷彗星在世界历史中的首次亮相。从甲骨文等文献中,我们还可以发现,最晚在殷商时代,中国已经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历法——农历。但过度的
中国农历历法为什么至今仍然保留着?
又由于传统历法中安排有廿四节气,方便指导农事活动,所以称为农历。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后改用公历,但在民间和海外华人聚居地区仍然广泛使用这种阴阳历法。当时已发明用干支纪日,年有平闰,月分大小。等叫做节气,并
中国二十四节气和西方历法对比,孰优孰劣?
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。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,到秦汉年间,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。二十四节气在古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,虽然现代的人对其已经不在重视了,但在古代人的眼中,二十四节气通过反映出季节的变化,
中国历法上的春节之变:武则天登基那年过两个春节
今年正月初一,阆中会举行落下闳祭祀大典,古天文学家王笑冬将担当主祭。结果导致农事失序,灾害频频,五谷欠收,最终致使饥荒和动乱的发生,并从根本上危及当时的统治。《太初历》明确认定并恢复夏历以正月为岁首。
中国历法演变 中国近代历法
中国古代历法,历经若干朝代的改革,至元代郭守敬、王恂等人制订的《授时历》达到了高峰。郭守敬、王恂等人在制订《授时历》过程中,既总结、借鉴前人的经验,又研制大批观天仪器。于是,崇祯皇帝接受礼部建议,授权
我国古代的“四大历法”
历朝历代都及其重视对历法的修订。《太初历》采用一回归年为365又385/1539日,朔望月为29又43/81日。到西汉成帝末年,刘歆在《太初历》的基础上重新编写并作说明,改称《三统历》。它还首次记录五
立春,认识中国的历法
七日一个周期,七日一变;六十日一个周期,五运六气中的气,一个气正好就是一个六十天。为过冬抵御严寒,使阳气得以恢复,藏起来。五运六气,风火热湿燥寒,哪个气候得的病,便于对症下药。干支纪年里,每个月交节为
他,让中国的历法至少领先了一千年
祖冲之,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、天文学家。也就是说,在十九个年头中,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,这种闰法一直采用了一千多年。因此,祖冲之提出了391年144闰月的新闰法。祖冲之继承了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
太阳升落到中国传统历法(阴历)
还好,先人们想出了“闰月”这个办法来进行误差补偿。这种补偿方法就是农历中的“十九年七闰月法”。现在置闰的方法是:两个冬至之间,如果仅有12个塑望月则不置闰,如果有13个朔望月即置闰。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
以人名命名的历法,万年创建历法的传说
当时国君的名字叫祖乙,他也常为天气的变幻莫测而感到苦恼。一名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祖乙,提议设天台敬天神,以求天神保佑,使天气变得有规律。万年知道后,就带着自己研制的日晷和漏壶去进见皇上,并向祖乙详细介
11条天文历法知识问答
一般而言,平均每19年中会有7次闰月,闰月通常都是在该月无中气的时候。中秋节则是订在每年的农历8月15日,经历历史流传至今,拜月、赏灯、吃月饼、阖家团圆,成为传统三大节日之一。当两次相邻的朔的日期相隔
农历和阴历一样吗
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,一般称为“农历”。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,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别的。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,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,便于安排农业生产。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,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
深扒中国古代科技史,历史中记载的天文历法,古人智慧结晶
“石氏星表”是后世进行许多天体测量的基础。经过长期观测,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。因是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,故称简仪。最早的天象记录古代中国的天象记录,堪称世界一绝,拥有一系
中国历法之争:西历打败伊斯兰历
马沙亦黑与马哈麻同被授予“回回大师”称号。最后,还是在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的干预下,汤若望和仆人才得以释放,而其他5名中国官员依旧被判处死刑。历狱后,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。南怀仁建议用验测日影的方法
考古学家发现玛雅历法和中国历法极为相似,它们可能有共同起源
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,源远流长,生生不息。在玛雅人的五大预言中,已经有四个实现了,最后一个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并没有实现。历史学家将最新的研究发现发表在考古学期刊上,该论文称玛雅的历法有许多和中
阴历准还是阳历准?更适合我们的历法
阴阳历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,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。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天,而十二个阴历月只有约三百五十四天,所以古人以增置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。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,十五为圆月,易于辨识
中国历法,二十四节气。
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“二十四节气”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的申报工作。太阳从黄经零度起,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“一个节气”。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
中国上古与夏商周的历法
1582年,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。现行的中国历法是民国期间紫金山天文台修订的。《黄帝历》也是中国最早的历法,大量历史典籍记载是黄帝打败蚩尤后统一天下后命人所制定的历法。颛顼继位之后
天文地理——古代中国天文与历法概述
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从天象观测开始的。可见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,是为了了解时间的变化。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有一座测景台,据碑文所载为东周时创建,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曾在此观测天文,改革历法。由于我国人民的天文观